计算机组成原理——总线、外围设备
个人笔记
·
6.1 总线的概念和结构形态
总线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互连机构,是多个系统功能部件之间 进行数据传送的公共通路
单处理器系统的总线,大致分为三类:
⚫ 内部总线:CPU内部连接各寄存器及运算部件之间的总线
⚫ 系统总线:CPU同计算机系统的其他高速功能部件,如存储器、 通道等互相连接的总线
⚫ I/O总线:中低速I/O设备间互相连接的总线
⚫ 总线带宽=总线传输速率=吞吐率
– 单位时间传输的数据量
– 每秒兆字节(MB/S)或每秒位(bps)
总线带宽=传输的数据量÷需要的时间




6.2 总线接口
1.串行传送
只有一条传输线,每次一位,按顺序来传送表示一个数码的所有二进制位(bit)
2.并行传送
每个数据位都需要单独一条传输线。二进制数“0”或“1”在不同的线上同时进行传送

⚫ 串行通信
– 将数据分解成二进制位用一条信号线,一位一位顺序传送的方式
⚫ 串行通信的优势
– 用于通信的线路少,因而在远距离通信时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
⚫ 通信协议(通信规程)
– 收发双方共同遵守解决传送速率、信息格式、位同步、字符同步、数据校验等问题
⚫ 串行通信适合于远距离数据传送,也常用于速度要求不高的近距离数据传送
⚫ PC系列机上有两个串行异步通信接口、键盘、鼠标器与主机间采用串行数据传送
⚫ 串行异步通信
– 以字符为单位进行传输
⚫ 串行同步通信
– 以一个数据块(帧)为传输单位,每个数据块附加1个或2个同步字符,最后以校验字符结
束
⚫ 传输制式
– 全双工:双根传输线,能够同时发送和接收
– 半双工:单根传输线,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
– 单工:单根传输线只用作发送或只用作接收
⚫ 调制解调器Modem:通信线路信号与计算机数字信号相互转换的设备

6.3.1 总线的仲裁
⚫ 主设备(Master):控制总线完成数据传输
⚫ 从设备(Slave):被动实现数据交换
⚫ 总线仲裁:决定当前控制总线的主设备
– 集中仲裁:中央仲裁器负责
– 分布仲裁:比较各个主设备仲裁号决定
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主设备控制总线,其它设备此时可以作为从设备
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设备向总线发送数据,但可以有多个设备从总线接收数据
磁记录方式是一种编码方法,将数字信息转换成磁化单元
⚫ 归零制(RZ):Return to Zero
– 正脉冲电流表示“1”,负脉冲电流表示“0”;
– 不论记录“0”或“1”,在记录下一信息前,记录电流恢复到零电流
– 简单易行,记录密度低,改写磁层上的记录比较困难,一般是先去磁 后写入。
– 具有自同步能力(能从磁头读出信号中分离获得同步/选通信号)
⚫ 不归零制(NRZ):NonReturn to Zero Change
– 磁头线圈始终有电流
– 对连续记录的“1”和“0”,写电流的方向是不改变的。
– 无自同步能力。
⚫ 见“1”就翻的不归零制(NRZ1)NonReturn to Zero Change On One
– 磁头线圈始终有电流通过。
– 在记录“1”时,电流改变方向,写“0”电流保持不变。
– 不具备自同步能力,需要引用外同步信号
⚫ 调相制(PM):又称相位编码(PE)Phase Mudulation
– 记录数据“0”时,规定磁化翻转的方向由负变为正,记录数据“1”时 从正变为负
– “0”,“1”的读出信号相位不同,抗干扰能力强(磁带多用此)。
– 具有自同步能力
⚫ 调频制(FM)Frequency Modulation
– 记录“1”时,不仅在位周期的中心产生磁化翻转,而且在位与位之间的边界处要翻转一
次。记录“0”时,位周期中心不产生磁化翻转,但位与位之间的边界处要翻转一次。
– 具有自同步能力。
⚫ 改进调频制(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
– 记录数据“1”时在位周期中心磁化翻转一次,记录数据“0”时不翻转。
– 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0”时,在位周期的起始位置翻转一次,而不是在每个位周期的起
始处都翻转。
– 具有自同步能力

⚫ 外设不能与CPU直接相连,必须经过中间电路(I/O接口电路)再 与系统相连
⚫ I/O接口电路是位于系统与外设间、用来协助完成数据传送和控制任务的逻辑电路


DAMO开发者矩阵,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起,致力于探讨最前沿的技术趋势与应用成果,搭建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链接,围绕“人工智能与新型计算”构建开放共享的开发者生态。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