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健康领域,一部分临床数据因质量缺陷、格式异构或隐私合规问题无法有效利用。传统数据治理依赖人工规则与静态审核,难以应对实时诊疗决策与跨机构协作需求。而基于可信数据空间的智能治理体系,正通过技术融合与流程重构激活医疗数据价值。

一、可信数据空间 

可信数据空间并非简单的数据存储容器,而是集成“管控-交互-共创”能力的生态基础设施。其核心架构包含三层能力:

可信管控层:通过全要素身份认证、动态访问控制及区块链存证溯源,确保数据操作全程可审计。

资源交互层:标准化接口兼容物联网设备、结构化业务系统及非结构化影像文本,解决医疗场景多源异构数据接入难题。如某能源企业整合油田、炼油厂数据时,通过统一接口实现秒级数据清洗与转换。

价值共创层:支持联邦学习、TEE等隐私计算技术,使跨医院基因研究、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数据“不落地”前提下完成联合建模。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要求建设100个以上覆盖医疗等场景的空间节点,为行业提供合规基础设施。

二、智能修正引擎 

传统数据清洗依赖预设规则,无法适应医疗数据的动态复杂性。可信数据空间引入两大核心技术:

  • 异常值动态修正:基于机器学习检测检验值偏离(如超出生理范围的实验室指标),结合临床知识库自动校准。
  • 语义化治理工具:利用预训练大模型解析非结构化病历文本,自动抽取关键实体(如药物剂量、手术记录)并映射至标准医学术语库。

这些能力与数据血缘追溯形成闭环。当系统检测到某检验数据异常时,通过血缘图谱定位上游数据采集设备,自动触发传感器校准指令,从源头阻断错误传导。

三、全链路血缘追溯

GDPR等法规要求医疗机构证明数据来源合法性,而传统溯源仅能覆盖表级粒度。可信数据空间实现三大突破:

  1. 行级粒度的动态追踪
    通过植入ETL任务的血缘埋点,记录每行数据的产生、转换路径。浙江某医院在DRG医保结算中,可追溯单个患者费用明细的计算逻辑,使医保拒付率下降28%。
  2. 敏感数据自动脱敏联动
    当血缘分析识别到包含个人身份信息字段时,动态触发脱敏策略。例如医生调阅病历,系统根据角色自动屏蔽身份证号(开发者仅显示部分字段,分析师可见完整信息)。
  3. 区块链存证不可篡改
    所有数据操作日志(如数据申请、模型调用)实时上链,生成时间戳与哈希指纹。海南“三医联动”项目借此实现医疗、医保、医药数据操作的全流程司法存证。

国家数据局已选定多个领域开展可信空间试点。随着医疗数据从治理对象升级为生产要素,基于智能修正与血缘追溯的治理体系,未来将会打破数据沉睡魔咒的核心引擎。

Logo

DAMO开发者矩阵,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起,致力于探讨最前沿的技术趋势与应用成果,搭建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链接,围绕“人工智能与新型计算”构建开放共享的开发者生态。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