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难点

1.数据关联与不确定性处理

多传感器数据存在时空差异、测量噪声及信息冲突,导致数据关联的二义性问题。例如,来自雷达、红外、IMU等传感器的数据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齐,但传感器的采样频率、精度和误差特性不同,易引入融合偏差。此外,环境动态变化(如快速移动障碍物)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需通过概率模型(如卡尔曼滤波)或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关联策略。

2. 算法复杂性与实时性矛盾  

航电系统对实时性要求极高,但融合算法(如扩展卡尔曼滤波、深度学习模型)计算复杂度高。例如,复旦大学孙刚课题组提出的深度多模态融合模型需多层神经网络处理高维数据,对算力需求显著增加。如何在有限硬件资源下实现高效计算(如GPU加速、分布式处理)是关键挑战。

3.传感器异构性与容错性

不同传感器(如激光雷达、视觉、IMU)的数据格式、带宽和可靠性差异大。例如,激光雷达成本高且易受环境干扰,视觉传感器对光照敏感,需通过冗余设计和自适应权重分配提升系统鲁棒性。同时,部分传感器故障时需快速切换备用数据源,避免系统失效。

4. 环境建模与动态适应性  

复杂飞行环境(如城市峡谷、电磁干扰)对融合模型的泛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通过在线标定(如基于KL散度的自适应修正模型)和动态参数调整(如INDEMIND的实时误差补偿)应对环境变化。

二、核心要点

1. 多模态融合框架设计  

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结合:如复旦大学提出的深度多模态信息融合(MIF)框架,结合物理模型(PBM)和数据驱动模型(DDM),通过深度玻尔兹曼机(DBM)提取多源特征并形成联合表示,提升故障诊断精度至98.8%。

分层融合架构:采用松耦合(如PX4的EKF2算法)或紧耦合(如INDEMIND的视觉主导架构)方式,分层处理原始数据、特征级和决策级融合,平衡精度与效率。

2. 传感器优化与权重分配  

传感器选型策略: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性价比高的传感器组合(如低成本视觉替代激光雷达),并通过野值剔除、温漂校准提升数据质量。

动态权重调整:基于置信度或环境条件动态分配传感器权重。例如,IMU在高速运动时权重提高,视觉在静态场景中主导定位。

3. 自适应与容错机制  

在线误差补偿:如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的航磁测量系统,通过自适应滤波和泰勒级数展开矫正采样误差,提升带宽和精度。

故障检测与恢复:设计冗余链路和异常处理逻辑(如传感器断联检测),确保部分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能稳定运行。

4. 算力优化与硬件加速  

算法轻量化:采用增量优化、特征降维(如PCA)降低计算负载。

硬件加速技术:利用GPU、DSP或专用芯片(如FPGA)加速并行计算,满足实时性需求。

三、运行方式

1. 数据预处理与同步

时空对齐:通过时间戳插值、坐标变换(如将非重心安装传感器的数据转换至机体坐标系)实现数据同步。

噪声滤波:采用低通滤波去除高频噪声,或通过卡尔曼滤波预估状态变量。

2. 多级融合处理流程  

数据级融合:直接融合原始数据(如IMU与GPS的速度信息互补滤波)。

特征级融合:提取传感器特征(如视觉SLAM的特征点、激光雷达的点云)后进行关联与优化。

决策级融合:综合各模块输出(如障碍物检测结果)生成最终导航指令。

3. 实时反馈与动态更新  

闭环控制:融合结果反馈至飞控系统,实时调整飞行姿态与路径。

模型在线更新:基于实时数据(如飞行包线内工况点)修正退化模型或环境地图,提升长期适应性。

四、典型案例与趋势

低成本视觉融合方案:如INDEMIND的立体视觉架构,通过模块化设计集成IMU、里程计等传感器,成本降低60-80%,同时支持厘米级实时建图。

高精度航磁测量系统**: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研发的系统通过数字锁定环路技术实现0.03nT磁场测量精度,解决无人机自身电磁干扰问题。

未来方向:结合边缘计算与AI(如迁移学习、联邦学习),实现跨场景通用性;发展量子传感器等新型感知技术,突破现有物理极限。

Logo

DAMO开发者矩阵,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起,致力于探讨最前沿的技术趋势与应用成果,搭建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链接,围绕“人工智能与新型计算”构建开放共享的开发者生态。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