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为什么你的地图总是不够高级?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明明添加了地形数据,地图却显得扁平、缺乏立体感?或者生成的山体阴影看起来像“塑料模型”,毫无自然光影的层次?问题的关键可能藏在工具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参数——Z因子。关键是你技术又菜,又不好意思去问老师,一下课就带着问题跑了。

没关系,本期我们将从原理到实操,教你如何利用Z因子和山体阴影工具,制作一张兼具科学性和美感的地图底图,彻底告别“庸俗地图”!让羞涩的你从此不再自卑,从此“立起来”!

▍ 第一步:理解Z因子——地形光影的灵魂

Z因子是连接水平坐标(x,y)与垂直高程(z)单位的桥梁。如果单位不统一,地形会被错误拉伸或压缩。例如:

经纬度坐标系(十进制度)中,1°的经度长度随纬度变化(赤道约111km,极地趋近于0),而高程单位通常是米。此时必须根据纬度调整Z因子(参考官方纬度-Z因子表),否则山体阴影会严重失真。

投影坐标系(如UTM)中,若x,y单位为米,高程单位也是米,Z因子设为1即可。

核心原则:Z因子 = 水平单位长度 / 垂直单位长度。

也就是说不用去算什么,你就对着下面这个表来选择Z因子就行了。

Latitude
Z-factor

0

0.00000898

10

0.00000912

20

0.00000956

30

0.00001036

40

0.00001171

50

0.00001395

60

0.00001792

70

0.00002619

80

0.00005156

了解了山体阴影生成的原理和不同纬度下如何该设置Z因子后,咱们就来看看具体怎么操作...


▍ 第二步:实操——用ArcGIS/QGIS生成高级山体阴影

1.数据准备:

下载或准备高精度DEM数据(如NASADEM、ALOS等)或者后台回复【DEM】获取全国DEM数据。

确认数据坐标系(地理坐标系需注意纬度范围)。

2.选择合适的Z因子:

若为经纬度坐标系,根据DEM中心纬度选择Z因子(例如纬度30°,Z因子=0.00001036)。

若为投影坐标系且单位一致,Z因子=1。

3.生成山体阴影:

Altitude(光源高度角):30°~45°(常用,避免阴影过短或过长)。

Azimuth(光源方位角):315°(西北方向,模拟自然光)。

Z因子:按上述规则填写。

工具:ArcGIS中点击Spatial Analyst Tools → Surface → Hillshade;QGIS中使用Terrain Analysis → Hillshade。

4.叠加与配色:

将DEM图层设置为30%~50%透明度,叠加在山体阴影图层上,这个时候你随便选个色带都是好看的。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冷色调(如蓝灰)增强阴影层次,暖色调(如米黄)突出光照面。或者也可将DEM进行分级显示,一张清新淡雅的底图效果就呈现出来啦,这也是他们做规划图常用的手段,看起来确实淡雅,但我通常是雅俗共赏。

就如下图,雅还是俗,这是一个问题。

▍ 第三步:进阶技巧——让底图“活”起来

1.多光源融合:生成两个不同方位角(如315°和45°)的山体阴影,叠加后增强立体感。

2.地形晕渲:结合Slope和Aspect工具,用渐变色彩强化坡度变化。

3.动态效果:在Web地图(如Mapbox)中加载山体阴影,添加视差滚动特效。

▍ 效果对比

1.错误示范:Z因子未调整(经纬度坐标系直接使用Z=1),地形扁平、阴影扭曲。如下图,按照默认设置Z因子,是个什么东西...

2.正确示范:按纬度设置Z因子后,山脊线锐利、山谷深邃,光影过渡自然。如下图,雅,确实雅~

▍ 结语

掌握Z因子的核心逻辑,你的地图将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充满光影故事的艺术品。赶紧打开软件,用科学和美学的结合,征服甲方的眼球吧!


声 明:部分素材源于官方。

作 者:凌晨GIS

编 辑:凌晨GIS

审 核:凌晨GIS

往期精彩推荐:

【干货】DeepSeek帮你一键制作土地转移矩阵!

【干货】DeepSeek&GIS:小白也能创建自己的工具箱

【干货】一分钟告诉你小白制作地图底图的通用流程

DeepSeek+Kimi 一键生成PPT全攻略,工作效率飙升

【干货】ArcGIS调用天地图资源实现高效地图可视化

【干货】都2025年了,你还不会调用在线影像底图?

Logo

DAMO开发者矩阵,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起,致力于探讨最前沿的技术趋势与应用成果,搭建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链接,围绕“人工智能与新型计算”构建开放共享的开发者生态。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