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cos 集群节点之间的数据是如何同步的?使用了哪些同步策略?
Nacos 2.x 结合 Distro 协议(AP,最终一致性)和 JRaft 协议(CP,强一致性),并利用 gRPC 长连接进行高效通信,为不同类型的数据(服务发现、配置、集群元数据)选择了最合适的同步策略,从而在保证高可用、高性能的同时,也满足了关键数据强一致性的需求。机制进行数据同步,效率较低,延迟较高,且在一致性保障上不如 2.x 的 Distro 和 JRaft 协议健壮。我们来详细分
我们来详细分析下Nacos 集群节点之间的数据同步机制和策略。Nacos 2.x 版本相较于 1.x 在这方面有显著的架构升级,主要依赖 gRPC 长连接、Distro 协议 和 JRaft 协议 来实现高效和可靠的数据同步。
核心同步协议 (Nacos 2.x)
-
Distro 协议 (AP - 主要用于服务发现和配置数据):
- 定位: Nacos 自研的一致性协议,设计目标是实现最终一致性 (Eventual Consistency),并优先保证可用性 (Availability) 和分区容错性 (Partition Tolerance),即满足 CAP 理论中的 AP。
- 适用场景: 非常适合服务实例信息(可能频繁变化)和配置内容(读多写少,可接受短暂不一致)的同步。
- 工作机制:
- 增量同步 (Delta Synchronization): 节点间主要通过交换数据的变更部分(如新增/删除/更新的实例、修改的配置)来进行同步,而非每次都传输全量数据,大大提高了效率。
- 数据校验与修复 (Data Verification & Correction):
- 节点会定期或在特定事件触发时,相互比较各自数据的摘要(Digest/Checksum)。
- 如果发现摘要不一致,表明数据存在差异,会触发数据拉取流程,从持有更新或更全数据的节点拉取缺失或不一致的数据块。
- 全量同步 (Full Synchronization): 在节点刚加入集群、长时间失联后重新连接或校验发现数据差异过大时,可能会触发全量数据同步,从其他节点拉取完整的服务/配置数据。
- 基于 Push/Pull: 利用 gRPC 长连接,可以实现数据的主动推送 (Push)(当数据变更时,节点主动通知其他节点)和按需拉取 (Pull)(当节点发现数据不一致时,主动向其他节点请求数据)。
- 优点: 性能高,网络开销小,能容忍网络分区,保证服务发现和配置获取的高可用性。
- 缺点: 数据在集群中达到一致状态需要一定时间(通常很短),存在短暂的数据不一致窗口。
-
JRaft 协议 (CP - 主要用于集群元数据和需要强一致性的场景):
- 定位: Nacos 内嵌了基于 Raft 算法的 Java 实现 (JRaft),用于保证强一致性 (Strong Consistency) 和分区容错性 (Partition Tolerance),即满足 CAP 理论中的 CP。
- 适用场景:
- 集群成员管理: 节点的加入、退出、Leader 选举等必须保证所有节点视图一致。
- Nacos-Core 元数据: 一些核心的、需要强一致性的元数据,例如某些配置的聚合数据、历史版本信息(配置内容主要走 Distro)。
- (注意:服务实例信息本身不走 Raft,因为服务发现场景对可用性要求更高,且实例变化频繁,用 Raft 开销太大且可能降低可用性)
- 工作机制: 遵循标准的 Raft 协议:
- Leader 选举: 集群中选举出一个 Leader 节点,负责处理所有写请求。
- 日志复制: Leader 将写操作(如成员变更)以日志条目的形式复制到其他 Follower 节点。
- 提交确认: 当日志条目被复制到集群中超过半数的节点后,该条目被视为“已提交 (Committed)”。
- 状态机应用: 所有节点按照日志顺序将已提交的条目应用到自己的状态机中,从而保证状态的一致性。
- 优点: 数据强一致性,不会读到旧数据(一旦写入被确认)。
- 缺点: 写入性能相对较低(需要半数以上节点确认),在网络分区导致无法形成多数派时,集群可能无法处理写请求(牺牲了部分可用性)。
同步策略总结
Nacos 采用混合策略来平衡不同数据的需求:
-
服务发现数据 (Service Instances):
- 主要策略: 使用 Distro 协议 进行同步。
- 原因: 服务实例变化频繁,对可用性要求极高(不能因为网络分区导致无法发现服务),可以容忍极短时间的数据不一致。Distro 的 AP 特性完美契合。
-
配置数据 (Configuration):
- 主要策略: 配置的内容本身主要使用 Distro 协议 进行同步。
- 辅助策略: 配置相关的元数据、历史版本管理或需要强一致性的操作可能依赖 JRaft 协议。
- 原因: 配置读取远多于写入,获取配置的可用性很重要。虽然配置变更希望尽快生效,但短暂的不一致通常可以接受。Distro 提供了高效的同步。对于必须保证一致性的元数据操作,则由 Raft 保障。
-
集群成员信息 (Cluster Membership):
- 主要策略: 使用 JRaft 协议 进行管理和同步。
- 原因: 集群成员视图必须在所有节点间保持强一致性,否则会导致集群分裂和决策混乱。Raft 的 CP 特性是必需的。
Nacos 1.x 的同步方式 (对比)
Nacos 1.x 主要依赖基于 HTTP 的短连接和定时轮询/比较机制进行数据同步,效率较低,延迟较高,且在一致性保障上不如 2.x 的 Distro 和 JRaft 协议健壮。这也是 Nacos 2.x 进行架构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
Nacos 2.x 结合 Distro 协议(AP,最终一致性)和 JRaft 协议(CP,强一致性),并利用 gRPC 长连接进行高效通信,为不同类型的数据(服务发现、配置、集群元数据)选择了最合适的同步策略,从而在保证高可用、高性能的同时,也满足了关键数据强一致性的需求。

DAMO开发者矩阵,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起,致力于探讨最前沿的技术趋势与应用成果,搭建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链接,围绕“人工智能与新型计算”构建开放共享的开发者生态。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