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sol显示电场计算结果_Comsol——三维开放式线圈建模分析(磁场和电场)
Comsol——三维开放式线圈建模分析物理场接口:【磁场和电场】一、模型向导AC/DC几何零件库可用于仿真中经常需要的复杂形状,例如:线圈和磁芯<磁场和电场>、<磁场>:线圈建模最常见的两种接口<磁场公式>:超导体材料,非线性比较强的材料常用的接口二、绘制CAD几何形状1、绘制线圈几何形状(1)选择螺旋线圈(2)修改几何形状的单位(3)对线圈进行拉伸由于拉伸了线
Comsol——三维开放式线圈建模分析
物理场接口:【磁场和电场】
一、模型向导



- AC/DC几何零件库可用于仿真中经常需要的复杂形状,例如:线圈和磁芯
- <磁场和电场>、<磁场>:线圈建模最常见的两种接口
- <磁场公式>:超导体材料,非线性比较强的材料常用的接口



二、绘制CAD几何形状
1、绘制线圈几何形状
(1)选择螺旋线圈


(2)修改几何形状的单位

(3)对线圈进行拉伸


- 由于拉伸了线圈,所以整个线圈形成了3个区域
(4)将线圈的三个区域合成一个区域


(5)<缩放到窗口大小>进行观察


绘制空气几何形状
- 在磁场模型里,基本上都要考虑外面空气域的分布及大小。
- 画一个长方体来表示空气



3、可以选择隐藏某几个边界
(1)线框渲染------单机和隐藏------选中想要隐藏的面------查看未隐藏的对象


在<磁绝缘>中可以查看隐藏的对象都有谁

三、添加材料
1、添加空气
材料------添加材料-----内置材料------Air------添加到组件

2、添加铜
材料------添加材料-----内置材料------Copper------添加到组件

3、选择几何形状的材料
(1)设置线圈几何的材料为:铜

(2)设置空气几何的材料为:空气

四、建模:设定边界条件
说明:
<磁场和电场>---右键---线圈:可以选择<线圈>来建模
但是<线圈>主要是针对多匝线圈来建模
这里,我门建立的模型的实体主要是一个单导线,所以用<线圈>来建模在这里不合适
除了用<线圈>建模以外,在<磁绝缘>下,右键, 还有一些边界条件


1、<磁绝缘>——<终端> + <接地>
在“磁绝缘”下选择“终端”和“接地”,使线圈的一端是终端,另一端接地。




这个模型原则上来说就建立好了,其他边界都是一个<磁绝缘>条件。
<磁绝缘>:磁场不会穿过这些表面,即这些表面都是和磁场平行的,和电场垂直的。
和电场垂直的面都是等势面,可以看成是一个良导体。
所以说,<磁绝缘>在建模的时候,可以看成是一个良导体的边界。
所以就可以把线圈是的输入输出端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回路。
五、画网格
1、先用默认的网格的<单元大小>:<常规>来画网格

2、将网格的<单元大小>改成<超粗化>来画网格
网格<超粗化>是为了节省计算的时间


六、研究求解模型
1、<研究1>------<计算>
计算出错:结果一般都是不收敛
接下来检查不收敛的原因:
<安培定律>包括一个电流方程、一个磁场方程
对于电流方程来说,默认空气的电导率是0
所以报错的原因就是:在电路问题里,电导率不能为0。
解决报错的办法:
办法1:把空气电导率改小一点
办法2:在<磁场和电场>里加一个<安培定律>,这个<安培定律>里不考虑电流守恒,使得外面的区域只计算一个电磁感应安培定律,不考虑电流守恒。
所以说:
<安培定律和电流守恒>:在线圈导体上,既要计算安培定律,又要计算电流守恒。
<安培定律>:在空气域里只计算安培定律。



2、<磁场和电场>------<安培定律>



3、对<研究1>重新计算

4、观察<研究1>的计算结果

这个模型本身精度不够,因为它的网格是比较粗的(超粗化)。
七、后处理和报告结果
1、在<派生值>里,看一下相关的集总参数
对线圈来说,关心线圈的电感、线圈的电阻
相关的集总参数:线圈的电感、线圈的电阻

(1)线圈电感

(2)线圈电阻

(3)修改参数的单位
电感单位一般是uH
电阻单位一般是mΩ
八、修改和优化

这个模型的计算速度是比较快的,因为网格比较粗。
通过后处理以后,从图上可以看出:磁场变化主要集中在导线附近。
所以:
空气域的网格取得比较粗问题不大,关键是要对导线的网格进行加密。从而保证运算量不大的同时,还保证了它的精度。
1、单独对线圈导体线的网格进行加密








可以看出本次计算的计算量比上一次计算的计算量大多了,
但是磁场分布相对平滑了许多,所以精度更高了。
所以为了提高精度,运算量一般都是成倍地增加。
2、用<扫掠>的方式剖分网格
对于这种问题除了用这种默认的“四面体网格”,还可以对导线用“扫掠”的方式来剖分。
(1)添加<扫掠>

(2)选择扫掠的区域

(3)选择扫掠网格的粗细

(4)把扫掠的位置往前提

(5)设置网格大小

(6)设置自由四面体网格

(7)设置扫掠方法



(8)计算集总参数的值

这里可以看出:网格变化,对计算结果(线圈电感、电阻的值)是有影响的
(9)提高扫掠得到的集总参数值的精确度
现在计算一下,改成“扫掠”网格,计算量是多少,相应的线圈电感、电阻值是多少


这个<扫掠>的计算精度域刚才的差不多。
为什么现在得到的精度还有差别?
是因为<扫掠>在线圈上,线圈本来是圆弧状的,但是现在都变成直线状的了。
所以现在用<扫掠>,它轴向的网格还是不够的。
可以在<扫掠>加一个局部的<分布>


(10)再计算一下


这样的话,到底哪个数值是准的?
验证方法:
方法1:
其实严格来说,这个模型的空气域太小了。空气域的大小对线圈电感的值也有影响,这里可以把空气域画大一点,做一个“策划扫描”,看一下,当空气域达到某一个值的时候,电感的值不变
方法2:
用“无限元域”把线圈包起来,表示一个无线大的空间
3、用经验公式获取集总参数的值
对于一些集总参数(线圈的电感值、电阻值),除了用“软件后处理”求得电感值等参数这个方法以外,还可以用“软件的一些经验公式”来计算电感值等参数。
软件后处理,计算电感、电阻值:

经验公式计算电感、电阻值:
电感和磁场能量之间有一个换算关系
总磁能:就是线圈周围产生的能量大小





到这里这个模型基本就完成了

DAMO开发者矩阵,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起,致力于探讨最前沿的技术趋势与应用成果,搭建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链接,围绕“人工智能与新型计算”构建开放共享的开发者生态。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